||
量子力学理论的唯象特征和一种可能的新诠释
众所周知,量子力学理论有两个独立(但后来被数学证明等价)的起源——
1.是海森堡根据经验数据归纳得到的“矩阵力学”(类似于开普勒通过对大量宏观天文观测数据的研究,归纳发现了观测数据间是满足一定数学关系的;海森堡则是发现在大量微观世界的实验数据间,存在一定的“矩阵数学关系”),具有极其明显的“知其然,而不管其所以然”的唯象理论特征;
2.是薛定谔受到德布罗意物质波假设的启发,在对“物质波”物理本质尚不明就里的情况下,类推出了著名的“薛定谔方程”。虽然,德布罗意、薛定谔都在力求描述客观实在、不满足于让理论仅仅停留在揭示数据间关系的层次;但是,由于对“物质波”的物理本质并不明确;后来,哥本哈根学派对“物质波”本身的“几率诠释”,并不包含任何关于“几率大处,为何大?”这样的说明;令爱因斯坦等众多力求深入到客观实在层面揭示微观世界规律的科学家很不满意,发表了“上帝不会掷骰子!”这样的经典名言——本质是对微观世界的物理理论停留在唯象理论层次的强烈不满。
不满足于仅仅知其然,而欲知所以然——这是人类在认识自然过程中,根深蒂固的要求,也是将人类认识引向深入的最根本信仰。
因此,探寻“几率大处,为何大?”(所谓“隐变量”)的努力,代表了微观物理研究走向深入的正确方向;否定这个微观物理研究的正确方向,实际上就是要让微观物理研究永远停留在开普勒层次,永远不深入到牛顿层次——这是违背人类认识发展必然规律的。
前面博文,基于费曼行移场模型,我曾经论证过,自由电子不可能做严格意义的匀速直线运动;将这个论证推广到绕原子核运动的电子上,必然也有电子在绕原子核运动过程中,一般而言,也不是匀速率运动——这就提供了一种关于“几率大处,为何大?”可能的理论新诠释;也是对薛定谔方程物理意义之一种可能的新诠释。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21: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